近日,國家衛生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職業健康保護措施。據調查,有2億多工人暴露于各種職業病中。工作壓力、頸椎病等。將來可能會被納入保護范圍。
一、
2億多工人接觸各種職業病。
目前,我國職業病報告人數居高不下。自從2010年以來,每年新增的新病例達到28000例。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已報告職業病97.5萬例,其中職業性塵肺病87.3萬例,約占報告職業病總數的90%。
據介紹,由于職業健康檢查的覆蓋面低,就業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實際發病率遠高于舉報病例。根據抽樣調查,約有1200萬企業患有職業病,超過2億工人接觸各種職業病。
二、
頸椎病還是屬于法定職業病。
據《健康中國行動計劃》辦公室介紹,此次職業健康保護行動旨在幫助員工個人預防頸椎病、肩周炎、腰背痛、骨增生、坐骨神經痛等疾病。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孫新介紹,職業病并非法定職業病,而是與職業活動相關的疾病,他相信將來也會被列為職業病。
三、
啟動職業衛生保護行動。
另外,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職業病危害因素也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傳統職業病的危害尚未得到根本控制,社會心理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社會心理因素和肌肉骨損傷等相關疾病越來越突出,職業病危害評價咨詢也越來越重要。
從勞動者個人、用人單位、政府三方入手,開展職業健康保護行動,提出降低職業病危害的具體措施。積極研究保護工作壓力、肌肉骨骼疾病等新職業病的危害。
職業危害因素的檢測是什么?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是指定期檢測和評價職場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工人健康狀況,預防和治療職業病。
職業性疾病危險因素的分布及濃度(職業病危害強度),職業病現狀評價咨詢及時發現危害因素,減少職業健康安全事故的發生,降低企業風險,符合企業利益。也可以為申報職業病危害因素提供材料,為職業健康檢查提供依據。
職業危險因素測試。
職業病危害因素為何檢測?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26條,用人單位應當定期對職業危害因素進行檢查,并按照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進行評估。檢查及評估結果存放于用人單位職業衛生檔案,定期向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告,并將情況通報給工人。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區市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批準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對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檢查評價。
根據安監總局47號令第20條,有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委托有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每年至少對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一次檢測。
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規定。
1.依法設立的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認可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應當對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檢查和評估。職業病防治機構的檢查、評估應當客觀、真實。
2.職業病危害因素與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不符,雇主應立即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如未達到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應停止職業病危害因素操作。
不健康的勞動條件有多種職業危害因素,按其來源可分為三類:
制造工藝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鉛、汞、氯、一氧化碳、有機磷農藥等有毒物質;生產粉末,如硅粉末、石棉粉末、煤粉末、有機粉末等。
2)物理因素:高溫、高濕、高氣壓、低氣壓等異常氣象條件;噪音、振動;射頻、微波、紅外線、紫外線;x光、γ光等。
三、生物因素:如碳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等。
職業危害因素的檢測。
勞動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和勞動制度不合理,如勞動時間長、休息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等。
二是勞動精神過度緊張。
3)勞動強度過大或勞動安排不當,如工作安排與工人生理狀況不適應、產量過高、加班過載等。
4)個人器官過度緊張、光線不足造成的視力緊張。
5)長期處于不良位置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
職業危害因素的檢測。
制造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1)生產場所的設計不符合衛生標準和要求。如場地低、狹小、布局不合理、有毒害、無毒工段布置等。
2)缺乏基本的衛生技術設施,如無通風、照明、防塵、防毒、噪音保護、防震設備等,或效果不佳。
3)安全防護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設備不完備。
危害因素并非單一存在于實際生產場所,而是多種因素同時對勞動者的健康產生影響,此時危害更大。
職業危害因素測試。
評估機構需要具備哪些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資質?
必須具備省衛生廳頒發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資格證書。證書的服務項目按上述類型分為三類,其中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估分為三類:甲級、乙級和丙級。甲級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對用人單位進行測試和評估,乙級可以在省內工作,丙級只能在當地。